2-2:东亚帝国间的博弈
7年冬,北港镇突然出现数百张「奉天再起,驱夷复国」的红纸张贴於庙墙与街角,引起大规模缉捕行动.最後并未找到主谋,只在一名私塾老师屋内搜出数本清廷密印的《圣谕广训》. 从此之後,殖民政府开始推动「神职登记制」,要求地方庙宇登记主持人、信徒名册,实则为情报监控之网. --- 三、影子中的民间社会 对一般民众而言,这些帝国间的博弈与谍报活动,犹如远处雷声,听得见却看不见.只是偶尔,有熟面孔忽然消失,有市场里的长辈低声说: 「他去北港後就没回来……可能讲了不该讲的话.」 或有长衫儒生被带上巡捕的马车,再也未见踪影.孩子们玩耍时会互相说:「你是清廷,我是英国,我抓你去总督府!」这样的游戏在南部乡间悄然流行,让家长听了心惊. 而茶馆里,讨论最多的却仍是今年的收成与米价,只是茶馆的角落,多了几位陌生面孔,常常不说话,偶尔记录对话中的地名与人物. --- 四、帝国的边界,也是Y影的交会 1898年春,福尔摩沙南岸的维士港新建成一处红砖建筑——皇家报务局第七支局,其屋顶挂着英国国徽与莫尔斯电报机的闪电图腾.这并非单纯的通信中心,而是整个东亚间谍网的神经节点. 在这片岛屿上,英国、日本、清廷三方彼此监视、渗透、博弈,一场无声的战争,早已悄然展开. 而福尔摩沙的人民,在铁轨与圣诗之後,正逐步走入另一种殖民经验——并非只有枪与税,而是影子、耳目与怀疑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