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-3:殖民秩序的日常渗透
V送往苏格兰或英格兰留学,期盼能进入l敦或Ai丁堡的大学T系,视其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门票. --- 三、模糊的本地认同 1950年代末期,福尔摩沙的年轻一代逐渐在殖民秩序中成长.许多出生於战後的新世代,习惯英语学习与帝国文化熏陶,对「祖国中国」仅停留在课本与长辈叙述中.他们熟悉l敦、曼彻斯特、加尔各答的地名,却对重庆、南京甚至金门感到陌生. 殖民政府刻意鼓励这种「帝国地理感」,在各地设置「英联邦青年中心」,举办辩论赛、模拟联合国活动,甚至提供短期赴英交流机会.获选者通常被视为「岛内未来的领袖储备」. 然而,这样的认同却不免带来内心撕裂.一名嘉南地区中学教师曾匿名投书《福尔摩沙观察》周报写道:「我们的学生每天在教室背诵英国首相的名字,却不知父执辈在土地上曾经历何种挣扎.他们既不属於中国,也未曾真正被英国接纳,只是被训练成会说英语的臣民.」 --- 四、潜在的不稳 进入1960年代中期,这种殖民秩序的渗透逐渐遭遇质疑.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开始思索身份与未来.一些在l敦或Ai丁堡留学归来的学生,回台後投身报刊与校园讲座,批判殖民统治的文化霸权. 有校刊刊登〈我们不是英国人,也不是中国人〉,一度遭校方停刊,引发数日静坐抗议.总督府对此采取「非政治化处理」策略,将主事学生转学或送往偏远地区任教,以化解风波. 殖民政府逐渐发现,制度的渗透虽带来效率与秩序,却无法永远压抑本地社会对「自主与认同」的追问.这些尚未爆发的质疑,正悄悄酝酿於日常与学院之间,等待新的历史节点触发.